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冯超: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开放的逻辑与趋势

巴曙松、冯超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1-01-21
编者按

在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主线的逆全球化阶段,未来中国在刺激内需的同时,必须要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积极适应国际规则,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在全球资产再配置进程中占据主动,支持企业灵活运用海内外市场融资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从企业实际需求、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开放。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冯超(北方信托研究所)


当前,在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主线的逆全球化阶段,未来中国在刺激内需的同时,必须要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积极适应国际规则,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在全球资产再配置进程中占据主动,支持企业灵活运用海内外市场融资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适应企业实际需求,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加快完成资本项目可兑换。


当前,空洞地争议开放是否有利,难以得出清晰的结论,关键还是要建立评估开放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主要就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转型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不是金融开放有多大风险的问题,反而是开放进程缓慢,跟不上实体企业海外发展步伐,限制了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2016年,因为内地市场的股市动荡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压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明显减缓。实际上,回过头看,无论是股灾还是其他金融市场动荡,都不是金融市场开放的结果,根源还是国内金融制度建设落后,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金融产品和风险对冲手段不足等。因此,现阶段,应针对几个没有完全可兑换的资本项目,如股票一级市场、衍生品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做好宏观审慎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前提下逐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完成资本项目可兑换。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确保对外开放风险可控。


一些人担心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容易导致金融危机,这实际上是很片面的,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进行比较发现,多数金融市场开放并未带来货币危机,发生危机更多原因在于自身宏观经济不稳定、金融体系不稳健。当然,在金融市场开发的同时,必须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健全监控监测机制,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确保风险可控。在有序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同时,积极改革资本项目管理方法,逐步用宏观审慎和市场型工具的管理方法代替行政性审批,减少或取消额度管理等数量型资本管制工具,更多采用托宾税等价格型工具调节国际资本流动。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市场开放提供保障。


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金融市场开放也要求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市场开放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便利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适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使资金流动都置于监管机构的监督视野之内。

  延伸阅读  

巴曙松:中国资本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开放新进展

李海超:积极探讨金融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推动境内金融市场避险机制建设

碳金融市场融合是大湾区践行绿色发展、深化金融开放的重要尝试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巴曙松、冯超:全球资产再配置中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开放

巴曙松、方成:中国金融开放新高地


文章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2019年10月17日-10月23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